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工业革命 |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
C.柏拉图因为恩师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
《明史·宰辅年表》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至仁宗而后,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这段材料表明
A.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 |
B.明仁宗时期内阁开始出现 |
C.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 |
D.大学士完全获得宰相职权 |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没有必要知识的人却被任命去驾驶一条船或带领军队,他只会给那些他所不愿毁灭的人带来毁灭,同时使他自己也蒙受羞辱和痛苦”。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韩非子:“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
B.墨子:“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 |
C.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D.黄宗羲:“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手,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这段话( )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 |
B.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 |
C.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
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雉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表现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根据国情,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奋斗目标 |
B.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
C.形成了独立自主解决本国革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A.正好相反 | B.完全相同 |
C.部分相似 | D.三者同步 |
下图所示为1920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
B.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
C.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
D.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学者马勇的新著《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
B.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 )
A.君主专制 | B.君主立宪制 |
C.民主共和制 | D.民主和科学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民族矛盾激化 |
C.革命力量兴起 | D.文化途径迥异 |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王国维所言 “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 )
A.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 | 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 |
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 | D.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