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双十节”(中华民国的国庆节),《济南晨报》发表文章,指出“国难,国难,多难未必兴邦;国庆,国庆,请问何庆之有?”文中的“国难”指
A.华北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
有人认为:“伟大长征的拐点在云贵川”。下列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有
①突破四道封锁线 ②召开遵义会议
③四渡赤水 ④渡过金沙江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从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的转变, 体现这一转变的历史文献是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B.《论持久战》 |
C.《国共合作宣言》 | D.《井冈山的斗争》 |
陆定一曾说过:“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是因为它是
A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地方 B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地方
C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地方 D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的地方
从1927年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 B.工农武装割据波浪式推向全国 |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 D.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变化趋势的描绘,较为准确的是: ( )
小张在整理老宅时发现一封旧信件,信件内容是抱怨当时警察到处抓人,人心惶惶,信上所署的时间是民国十六年。写信者当时有可能看到的是
A.五四运动爆发,学生罢课,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了许多学生 |
B.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陈炯明逮捕孙中山的追随者 |
C.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大肆逮捕共产党员 |
D.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挑起内战,捕杀共产党员 |
《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A.1922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 |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
C.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
“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材料中所说的革命发生在( )
A.广东革命根据地 | B.苏区 |
C.敌后抗日根据地 | D.解放区 |
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到土豪,分田■。”正当大伙为确定这些文字的来历而争论不休时,有一个同学又发现墙缝中夹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A.红军斗争的见证 |
B.义和团的战斗檄文 |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
A.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指导思想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 B.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C.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 D.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形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