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 |
20世纪30年代,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暗喻这两件事件的是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八年戎马征程苦,一纸降书玉宇清 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④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其中,第五期毕业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 |
时间 |
入学人数 |
毕业人数 |
第三期 |
1924.10—1926.1 |
1300 |
1233 |
第四期 |
1926.3—1926.10 |
2680 |
2654 |
第五期 |
1926.11—1927.8 |
3300 |
2418 |
第六期 |
1927.10—1929.5 |
4400 |
3970 |
①国内战争 ②政治分裂 ③外敌入侵 ④经济停滞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要走( )
A.城市中心道路 | B.革命统一战线道路 |
C.国共合作道路 |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
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 B.一二八事变以前 |
C.西安事变前后 | D.八一三事变以后 |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有关秋收起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1927年“八七会议”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
B.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 |
C.这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
D.起义中毛泽东决定进军山区 |
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
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
B |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
C |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四大会战 |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
D |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速剿也。”据此推测,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国民大革命期间 | B.土地革命期间 |
C.抗日战争期间 | D.解放战争期间 |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下图是一份信函,对此信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信函写于国共对峙时期 |
B.“紧急会议”指的是“八七会议” |
C.“暴动计划”基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D.“贺、叶军队”是指南昌起义部队 |
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孙科、宋子文、毛泽东、董必武、吴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他们在这里共作出200多项重要决议,内容涉及整顿交通、金融,处理劳资纠纷,惩治土豪劣绅等。“这个政府”是指
A.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 D.武汉国民政府 |
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
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
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 B.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
C.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 D.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