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高中版)”部分目录。征集到部分修改意见,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①带有明显阶级斗争烙印,应该删除部分子目
②资本主义萌芽是史学争议话题,根本不存在,应慎选
③增加社会生活和习俗,以利于全面了解明清社会风貌
④增加同时代外部世界演变的史实,形成历史的整体和全局认识
A.①②④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④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为风尚 |
(原创)“镇”在唐代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代以后的“镇”则多为“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古代“镇”的演化可以看作是
A.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 | B.重农抑商解体的例证 |
C.物质生产进步的反映 | D.市民社会兴起的标志 |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
A.隋朝长安城 | B.唐朝长安城 |
C.北宋汴京 | D.明朝苏州 |
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这些物品的进口
A.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 |
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 |
C.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 |
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 |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反映出明末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 | B.“海禁”政策 |
C.商帮的出现 | D.重农抑商政策 |
2015年9月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全卷引起轰动。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
②属于文人画种类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天三下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唐朝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地理位置 |
C.随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 B.坊市界限的突破 |
C.商帮的形成 |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
18世纪中西文化的发展之路大相径庭:西方文化日益关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中国文化却远离现实,日趋保守和封闭。导致中国文化出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文化专制统治阻碍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
B.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 |
C.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
D.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