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能促进商业发展的是( )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日中为市的规定 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一文中指出:“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
A.隋唐时期 | B.唐宋时期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期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这反映出
A.政府摒弃了传统抑商政策 | B.地方商业均由私商经营 |
C.仕商的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 D.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说明中国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
B.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日益普遍 |
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
【原创】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 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 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各项中能促进商业发展的是( )
①商人重利轻别离 ②商业由官府控制 ③日中为市的规定 ④柜坊和飞钱的出现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 |
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大明律·吏律》中“大臣专擅选官”、“文官封公侯”、“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主要反映了明代( )
A.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 B.强化律令的教育和宣传 |
C.官员素质明显下降 | 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诏曰:“民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禁之,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 | B.限制民间资本市场的流通 |
C.保障金属货币的市场存量 | D.扩大本土宗教的社会影响 |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 ( )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B.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限制 |
C.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
D.江南经济的繁荣 |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我们从这首唐诗不能看出 ( )
A.商人经营范围广,商品种类多 |
B.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边疆地区 |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D.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
C.明朝的朝贡贸易 |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太尉 | B.宋朝设立三司使 |
C.元朝设立中书省 |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