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沿海港口城市蕃客云集,此处“蕃客”主要是 ( )。
A.徽商、晋商 | B.西域商人 |
C.波斯、阿拉伯商人 | D.西藏商人 |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 B.商业繁荣 |
C.商人众多 |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
中国古代的乡村集市称为“草市”,“草市”的特征有( )。
①远离城镇
②分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地方
③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④不受政府商业机构的管理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机。假如你和你的同学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了唐朝时期的扬州,你们会看到或遇到 ( )。
A.大街小巷商店铺席连绵不断,街道两边建有会馆 |
B.在某一商店,你购买了一件精美绝伦的青花瓷 |
C.张老板又新购买了几十台织机,机房规模扩大了 |
D.乘船在运河游玩,品尝当地小吃,欣赏两岸繁华的商业景象 |
《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不能说明清初( )
A.皇权空前强化 | B.皇权受到牵制 |
C.部分制度承袭前朝 | D.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家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
①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②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
中国古代,都城的定位成为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它使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此外,中国古代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
A.以商业职能为主 | B.以政治职能为主 |
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 D.商业限制被打破 |
《雍正朱批谕旨》载:“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当时山西的谚语“有儿开商店,强如作知县”。可见清代
A.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D.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徽郡)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人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人,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顾炎武在此认微商兴起的原因是
A.江南经济发达 | B.迫于生存的需要 | C.徼州人善于经商 | D.安徽物产丰富 |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 | B.维护君主权威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减少决策失误 |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天人合一 | B.皇权至上 |
C.皇位世袭 | D.天人感应 |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
C.提倡“工商皆本” |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
“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
错。”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
A.二处 | B.三处 | C.四处 | D.五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