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实现权力制衡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
C.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
C.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出现著名的商帮 |
D.坊市格局明确,官府严格管理商业活动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
C.经商的人很多 |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专制制度的衰落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
B.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
D.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 )
①经商的人很多
②唐朝时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
③唐朝时期商业繁荣
④唐朝时的市有时间限制
A.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