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旧唐书•郑注传》记载:“上(文宗)访以富人之术,(郑注)乃以榷茶(茶叶专卖制度)为对。其法,欲以江湖百姓茶园,官自造作,量给值分,命使者主之。”材料反映了
A.唐朝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 B.唐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
C.唐朝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封建官府与百姓争夺茶利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
人口户数 |
官民田地山塘 |
夏税米 |
农桑丝 |
折绢 |
秋粮米 |
弘治年间 (1488-1505) |
148.7万户 |
399270顷 13亩余 |
86600 石余 |
3970 斤余 |
3175 匹余 |
2560270 石余 |
嘉靖年间 (1522) |
130.3万户 |
398566顷 35亩余 |
82965 石余 |
4264 斤余 |
3411 匹余 |
2576888 石余 |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 )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C.国力对比变化 | D.生产力对比变化 |
明初,朱元璋立了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历代宦官干政最厉害的王朝。宦官干政的根源是( )
A.明朝皇帝懦弱无能 | B.明朝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C.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 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图1、2所示地点分别是两个重要权力机构的办公地点。在18世纪中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二者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②二者都是在与王(皇)权的斗争中形成的
③前者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后者则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④前者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后者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日渐削弱 |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C.司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
B.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
D.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
下图是明人绘制的《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的事物是
A. | 老者的眼镜 | B. | 门前的店幌 |
C. | 兴盛的商铺 | D. | 商人的衣着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