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靠圣人治国的情况不是代代都有的 |
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
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
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
隋唐创建科举制度之后的千余年之中,有关该制度的存废之争曾多次发生,如唐代的“府学之争”;宋经术与文学之争;王安石变革考试内容,改诗赋为经文;明太祖朱元璋罢停科举等。科举制“存废之争”的实质是( )
A.君主专制是否加强 | B.对科举制利与弊的思考 |
C.文化学术自由讨论 | D.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 |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
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
唐朝时,波斯和大食商人把珠宝玉石等奢侈品带到长安西市来卖,然后购买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运回转卖,西市的繁荣超过了东市。下列诗句的描写符合下图所反映的西市场景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B.“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
C.“五陵少年金市东”,“笑入胡姬酒肆中” |
D.“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材料表明当时
A.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主要手段 |
B.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
C.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
D.“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财富观没落 |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 D.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
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
构”的影响是(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B.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 D.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
在中国古代,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而在政府班子以外设立非正式的机构,下列属于这类机构的
①宋代设立枢密院 ②元代设立中书省 ③明成祖设立内阁 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④ |
明代“海上(松江府)官、民、军、灶(灶户,以煮盐为业的盐户,可以开垦政府拨给的土地作为服役的生活保证),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这说明
A.某些地区形成了棉花专业化经营区域 |
B.植棉业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支柱 |
C.农业生产普遍出现了多种经营的方式 |
D.明朝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代 | B.唐代 | C.宋代 | D.汉代 |
“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据此推测,作者认为1800前世界贸易中心有可能是
A.长安 | B.广州 | C.上海 | D.北京 |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该机构是( )
A.军机处 | B.内阁 | C.议政王大臣会议 | D.南书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