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载:“高帝(朱元璋)时,驸马尚公主多以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易代以后,渐选之民间,”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门阀士族的衰落 | B.专制皇权的强化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科举制度的成熟 |
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其根源在于(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
C.闭关锁国的政策 |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
《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白银帝国》是一部反映晋商的历史影片,展现了明末清初康家票号“天成元”的兴衰故事。下列有关晋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晋商指山西商帮,是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商人组织 |
B.明初晋商藉明朝统治者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而崛起 |
C.晋商的活动范围极为广泛,甚至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 |
D.晋商依附于农业文明,是封建经济的补充和附庸 |
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竞何如”该情景应出现在
A.天津地区 | B.上海地区 |
C.苏杭地区 | D.珠三角地区 |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
B.铜钱取代铁钱 |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
某皇帝曾经“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一机构后来发展为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机构。这位皇帝是
A.唐太宗 | B.清雍正帝 | C.明成祖 | D.明太祖 |
南宋的《都城纪胜》记载,当时临安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 |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
B.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
C.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
D.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
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
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统一台湾 |
B.康熙大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 |
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 |
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 |
钱穆说:“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专制 |
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专制 |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专制制度 |
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专制 |
雍正二年九月,两广总督奏请广东开矿,世宗批谕:“悯念穷黎起见,谕尔酌量令其开采,盖为一二真实无产之民,许于深山穷符觅微利以糊口资生耳。……若招商开厂,设官征税,传闻远近,以至聚众藏奸,则断不可行。”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
A.严格限制民间开矿 | B.保证官方开矿垄断权 |
C.体恤社会下层百姓 | D.防止地方出现变乱 |
自西汉始,皇帝就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办法要么是起用亲信近臣以架空相权,要么是分化肢解相权,皇帝从中垂直统治。属于后者的是( )
A.汉唐 | B.唐宋 | C.宋元 | D.明清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