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辨机皆致之数万。
——《旧唐书》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于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
材料三:唐时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有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 (宋)洪迈《容斋笔记》
材料四: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晋商兴衰史》
材料五: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 概括上述材料中表明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3) 依据材料四,说明山西的民风从明初到明朝后期有什么变化?(4分)
(4) 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素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到了明清时期,有限的耕地根本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徽人只能“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据许承尧《风土》改编
材料二 新安商人的商业经营是以血缘、乡党的结合为核心而进行的。有力的徽商依靠乡族关系,对于围绕自己周围的子弟,贷予资金或配置各地从事商业,在业务上保持密切的联系。
----腾井弘《新安商人的研究》
材料三 徽商扯起“贾而好儒”、“由儒入贾”几面大旗,儒贾并行,亦发财亦发身,令天下穷儒羡煞。大儒王阳明早年不谈“利”,后来说“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贤”,而且肯定士、农、工、商在“道”的面前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                       ----余音时《士与中国文化研究》
材料四 (嘉庆年间)长公(程锁)中年客溧(地名),其俗春出母钱(出贷的钱)贷下户,秋倍收子钱(还贷的钱)。长公居息市中,终岁不过什一。细民称便,急赴长公。癸卯毂(谷)践伤农,诸贾人不入。长公独予平价,囤积之。明年饥,毂价踊贵。长公出毂,市诸下乎,价如往年平,境内德长公,诵义至今不绝。                                                        ----《太函集》
材料五 徽商又被为“徽骆驼”和“绩溪牛”。骆驼和牛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哺乳动物。在风尘弥漫、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骆驼是主要的畜力;在田园阡陌、春耕秋耨的农耕地带,牛是人们得力的助手。徽商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                                     ----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徽商兴盛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 、四,概括徽商的经营特征。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徽商的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形成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有何影响?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1分)
(5)尽管古代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列举古代手工业三大部门和两个最著名的商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目的如何?
(2) 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亲临历史博物馆
某历史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的展览,内设农业区、手工业区、商业区,现特请你结合所学,为部分展品写“简介牌”。 参考示例:

名称:骨耜
时期:原始社会
用途和特色:
翻土工具;比较简单
                     “中国古代经济成长历程”展览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名称                      
时期                     
用途和特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有五气,是生五味……口之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胜匹,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而此味为生人生气之源哉?日海之中,五服而外,为蔬为谷,皆有寂灭之乡,而斥卤则巧生以待。
——摘自宋应星《天工开物·作成》
材料二:吕祖谦日:“汉兴,除山泽之禁,到武帝时,孔仅、桑弘羊祖管仲之法,盐始禁榷。至昭帝之世,召贤良文学论民疾苦,请罢盐铁,又桑弘羊反复论难,所以盐榷不能废,元帝虽暂罢之,卒以用度不足复建。自此之后,虽盐法有宽有急,然禁榷与古今相为终始,以此知天下利源不可开,一开不可复塞,其作俑于管仲,计近功浅效,夺民利以开盐禁,自此天下之盐皆入禁榷矣。”
——摘自邱浚《大学衍义补》卷28
材料三: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食盐的管理,保障食盐加碘工作的有效实施,保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制定本办法。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食盐专营办法》(1996年5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解释“盐榷”的含义。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到怎样的不同认识? (4 分)
(2)据宋代《庆元条法事类》卷二十八《榷货门·榷货总数》记载:“诸称禁物者榷物同,称榷货者谓盐、矾、茶、乳香、酒、曲、铜、铅、锡……”在古代为什么将这些生活必需品列入 “榷货”之中?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古代的榷货制度。(4 分)
(3)依据材料分析,古代的盐榷制度与今天的食盐专营有何本质区别? (2 分)
(4)据称,2010年1月,由国内28家盐企签署意见的《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已于2009年12月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这意味着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在即,千百年来的食盐专营的体制或将终止。消息传出,赞贬均存,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出理由。(4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哪种方式更进步?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图三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在商业流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明清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商帮有哪两个?
(3)图四反映的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这种商业形式有什么特点?
(4)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5)比较上述几幅图,哪幅图给你印象最深,它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简明宋史》
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笼。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材料四 且说嘉靖年间,这盛泽镇(江苏苏州郊区)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别无男女。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那施复一来蚕种拣得好,二来有些时运,凡养的蚕,并无一个绵茧,缫下丝来,细员匀紧,洁净光莹,再没一根粗节不匀的,每筐蚕又比别家分外多缫出许多丝来。照常织下的绸拿上市去,人看时光彩润泽,都增价竞买,比往常每匹平添许多银子。因有这些顺溜,几年间,就增上三四张绸机……(后来)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属什么性质?其产品用途是什么?
(4)从施复夫妇经营的丝织业规模变化来看,反映什么本质问题?结合史实分析这一本质问题出现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4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盛泽镇,在二十都。明初以村明,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乾隆时期编撰的《吴江县志》卷四
请回答:
(1)徐州朱陈村、苏州盛泽镇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何不同?(4分)
(2)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哪些时代特征?(4分)对这两种经济现象,政府所持的态度如何?(2分)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表阐释题:比较两个城市布局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是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复兴海洋文明》(凤凰网2014年9月17日)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据材料一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海路”的兴衰情况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州对外贸易发展概况(部分)

时间
广州贸易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与东南亚诸国贸易频繁,成为当时的外贸基地
唐朝
设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开创了长达千余年的市舶制度,开辟出从广州到大食国的航线
宋朝
正式修订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规“广州市舶条法”,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元朝
广州受到挑战,但仍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聚”的重要港口
明朝后期
废除“海禁”政策,广州市场和世界市场进一步紧密联系
清朝
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前,广州一直是“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日渐萎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与影响两个角度分析新航路与中国丝路的不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莫高窟 “耕作图”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的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处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而传统的城镇,商业机能则日渐浮现。……1500 - 1800的三百年间,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请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种变异具体指哪一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