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耳边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
请回答:
(1)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材料二中的“仿制品”指的是什么政府?为什么说是“悲惨的失败了”?这种“仿制品”在中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这一时期还确立哪些主要政治制度?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二、三反映的三种政治模式本质上的不同。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
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 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 |
C.君主专制的加强 | 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建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材料四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1)材料一中清朝统治者认为“皇图巩固”在于“成城需众志”是否有道理?举出清朝史实说明之。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康熙、孙中山对秦始皇修建长城看法的角度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3)材料四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长城的修筑方法和建筑风格。
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
A.决策 | B.行政 | C.监察 | D.司法 |
考诸历史,政府机构的演变是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年),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或“内阁”。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1689—1714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材料三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
1638年 |
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
1729年 |
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
1859年 |
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
1861年 |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
1901年 |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
1906年 |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
1911年 |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清代前、后期中央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改革,评价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央机构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
D.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利于政局稳定 |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
D.有利于排除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 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
A.减轻负担 | B.分化事权 |
C.加强皇权 | D.削弱相权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钱穆强调的是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B.肯定了宋朝以后的中央集权措施 |
C.自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弊大于利 |
D.中央集权制度对分封制矫枉过正 |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 | B.海军力量的增强 |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 D.西方列强的侵略 |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①西方列强入侵,掠夺金银、原材料
②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
④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
⑤文化专制,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 B.市政管理 | C.危机管控 | D.社区自治 |
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