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
A.私人市场自由 | B.自然经济解体 |
C.法律观念浓厚 | D.商品经济繁荣 |
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符合历史史实的有( )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抵抗外来侵略的胜利。 |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
紫禁城建筑主体的色彩以红黄两色为主,这主要是因为( )
A.黄色为五色中的中央正色,红色代表热烈喜庆的气氛 |
B.黄色是五色中央的颜色,红色是自然界中五色之首 |
C.黄色和红色代表着吉祥如意 |
D.黄色和红色是皇帝专用色彩 |
(公元65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
B.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
C.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
D.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材料中的“内涵”主要指
A.向近代化的转型 | B.中央集权的重建 |
C.社会性质的转型 | D.民主制度的建立 |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
《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 | B.汉朝丞相 |
C.唐朝六部尚书 | D.明朝内阁大学士 |
“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
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 | 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 | D.国家应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 |
有人指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创造出了处理帝与相之间关系的模式或准则,那就是“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照这种模式或准则来处理,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帝与相之间的矛盾,其实例比比皆是……。这些“实例”不包括( )
A.秦朝皇帝和三公坐而论政 |
B.汉代向臣下问策 |
C.唐代三省长官各司其职 |
D.明初沿袭元朝中书省制度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