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对14~16世纪中西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对比性研究。他对明清时期中西社会的特征评价概括最准确的是
A.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
B.奔向近代社会的竞赛 |
C.封建社会的无奈悲歌 |
D.新旧社会的冲突与激荡 |
对君主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关系,唐太宗与明太祖的认识截然相反。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两者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矛盾的 |
B.两者都坚持君主专制制度 |
C.最高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
D.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对右边两幅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一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图一中的相权相对分散
③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央政治的组成情况
④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衰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 |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
C.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 D.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立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
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
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 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
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 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 |
图中所示战役是
A. | 明朝与瓦刺之战 |
B. | 明朝与后金之战 |
C. | 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
D. |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加强和巩固皇权的着眼点是
①削弱和分割大臣的权力
②神化皇帝的权威
③完善各机构分工协作体制
④严加防范宦官的专权
⑤加强思想控制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④⑤ |
元朝和清朝先后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其相似之处是
A.利用宗教实行政教合一统治 |
B.设立专门管辖的中央机构 |
C.设驻藏大臣派驻拉萨 |
D.建立中央册封西藏宗教首领制度 |
宋太祖和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 |
B.改变地方机构,分散地方权力 |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
D.改变选择官吏的办法,实行八股取士 |
唐朝初年和明朝初年君主专制郡的到了加强。然而,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显的却是政治黑暗、危机重重的局面。造成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关键在于唐明两朝( )
A.朝代的治国思想不同 | B.皇帝的具体措施不同 |
C.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 D.阶级关系的状况不同 |
以下对于明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传播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②造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兴起
③企图使中国皈依基督教 ④对于明清的科技有一定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上述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是
A.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C.巩固了雍正帝的统治 |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
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你认为史学价值较大的是:
A.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摘自《史记·夏本纪》) |
B.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摘自《三国演义》) |
C.洪武二年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人户,许各以原根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摘自《万历大明会典》) |
D.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