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日渐削弱 |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
C.司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
B.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 加强中央权力 |
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 |
D.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文化途径迥异 | D.国力对比变化 |
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A.中书省 | B.中书门下 | C.内阁 | D.军机处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
B.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
C.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图1、2所示地点分别是两个重要权力机构的办公地点。在18世纪中叶,( )
①二者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②二者都是在与王(皇)权的斗争中形成的
③前者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后者则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④前者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后者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①关于清朝题材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英国于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国王权利进一步加强 | B.内阁拥有立法权 |
C.国王权利进一步被架空 | D.内阁阁臣听命于国王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
B.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内容 |
D.弥合君权与相权是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在职能上的区别是()z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
C.首辅有决策![]() |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区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能最适合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 B.秦朝到隋朝时期的中国 |
C.唐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 D.清朝1840年以后的中国 |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