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C.士人官僚的“规谏” | 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唐初,傅奕批判某宗教说:“剃发染衣,不谒帝王,违离父母,非忠孝者”。宋代,契嵩指出“方天下不可无儒,不可无老,不可无佛。亏一教则损天下之一善道”。由此可知
A.傅奕主张三教合流 | B.傅奕反对儒学正统 |
C.契嵩主张三教合流 | D.契嵩反对儒学正统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 |
“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下列有关太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太学生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
B.广大中下层人士由此得到入仕机会 |
C.儒学教育实现了官方化 |
D.办学模式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足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这说明董仲舒
A.主张以德治国 | B.宣扬阴阳学说 |
C.全盘否定法家 | D.摆脱先秦儒学 |
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 B.道教地位上升 |
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 | 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
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
C.士人官僚的“规谏” |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
汉宣帝时,有美丽而罕见的大鸟出现在彭城,民间认为这是凤凰降世,是圣明天子在朝的祥瑞。侍中翁一却认为,祥瑞不降临在天子所在的首都,却降临在彭城,不值得当作祥瑞。朝中儒生对翁一群起攻之,他们反驳说,天下一家,凤凰降临在京城和降临在彭城有什么区别呢?激烈争辩后,翁一磕头认输。从这则材料中可以获得的历史认识不包括 ( )
A.祥瑞是古代帝王神化自己的一种手段 |
B.分封制对思想的影响在汉代未能完全消除 |
C.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汉代逐渐占据上风 |
D.这番争辩反映了儒家的派系斗争 |
张岱年认为:(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下列能证明儒家思想维新、开明的是
①孔子主张“仁”;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④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董仲舒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这表明他
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
B.将“刑”作为“德教”的辅助手段 |
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 |
D.尊重天道,强调以德治国 |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 )
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 |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 |
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
D.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A.课程设置多样化 |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
C.向社会下层扩展 |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
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