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下图人物当初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
B.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
C.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
D.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 B.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
C.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在争论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错误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促进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
C.汉武帝的个人意见,使儒学终成封建统治思想 |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
A.天人合一 | B.敬天法祖 |
C.君权神授 | D.天人感应 |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说明了( )
A.“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 |
B.儒学发展适应了统治者需要 |
C.汉代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
D.先秦儒学存在重大理论缺陷 |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
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
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
A.以德治国 | B.天人合一 | C.严刑峻法 | D.效法先王 |
董仲舒改造儒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写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以上材料反映了以下那个主张( )
A.大一统 | B.三纲五常 | C.君权神授 |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