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
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
A.“德体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
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
C.“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夏秋冬之类也” |
D.“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学术界论述董仲舒思想的政治性时,往往侧重于它对现实政权的维护和巩固……对这一点批判有余而肯定不足。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决定于统治者的性质。汉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要得出的结论是( )
A.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时代价值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
C.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
D.要充分肯定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 )
A.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 |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
C.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
D.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 |
中国史学家钱穆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材料所述的“转变”
A.源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
B.奠定儒学“独尊”的政治基础 |
C.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 |
D.促成了封建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建立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
王国势力强大 |
B. |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
C. |
现实统治需要 |
D. |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
A.政权开放 | B.商业发展 |
C.儒学受抑 | D.武功增强 |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
冯天谕等著作的《中华文化史》指出:“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其表述的观点是( )
A.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B.否定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
D.否定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