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以下思想观点与之相近的是( )
① “万物始于水”
② “气者,理之依也”
③ “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
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D.《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
“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这体现的是( )
A.文艺复兴的人文追求 |
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想 |
C.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 |
D.道家的自然达观理念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
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 D.李贽 |
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
A.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
B.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
C.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
D.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 B.朱熹 | C.李贽 | D.王夫之 |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消费意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沿着“尚俭”和“尚奢”主次并存、因时制用的模式向前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与其奢也,宁俭。”
——孔子
“俭节则昌,淫浃则亡。”
——墨子
“财货足用则轻用(滥用),轻用则侈泰,……侈泰则家贫。”
——韩非子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
——司马光
(1)材料一中孔子尚俭的目的是什么?墨子、韩非子、司马光分别是从哪种角度论述尚俭的重要性?
材料二 自一人言之,一人俭则一人或可免于贫;自一家言之,一家俭则一家或可免于贫。至于统计天下之势则不然”。予每博观天下之势,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者也。何者?势使然也。……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羞良酿,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彼以粱肉奢,则耕者庖者分其利;彼以纨绮奢,则鬻者织者分其利。
——明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分析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人人俭而人人贫。天下大事,遂乃不可以支。”“至贫极窘之中国”御侮“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人人皆可奢,则人之性尽”。
——谭嗣同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谭嗣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下列各项内容选自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不同时期的思想,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③“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④“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③④①② | D.④③②① |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
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
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