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欧洲……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郑明谦:《儒学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交流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以下对明清时期思想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理学由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演变 |
B.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 |
C.陆九渊把程朱理学发展为心学 |
D.心学和早期民主思潮先后存在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的经验论,任何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江浙省……调兵制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从便区处。
——元·刘孟保等《南台备要》
材料三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
(3)据材料三,根据顾炎武关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社会变迁需要多角度地考查和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
地点 |
描述 |
匡社 |
江苏苏州 |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
复社 |
江苏吴江 |
黄宗羲等人誓毁时政,裁量公卿 |
岭南会馆 |
江苏苏州 |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
墟集会 |
福建宁化 |
远近商贩,至皆依之 |
西湖八社 |
浙江杭州 |
当地文人定期聚套,饮酒赋诗 |
讲学会 |
江苏无锡 |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末实学 |
——据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整理
材料二 表2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的政治参与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789年7月14日 |
女裁缝、女鱼贩和洗衣妇,高声尖叫着加入了攻占巴士底狱的行列。 |
1789年10月5日 |
一支六、七千人的妇女队伍排在声势浩大的游行队伍的前列,涌向凡尔赛,包围了王宫。 |
1791年9月 |
从事戏剧创作的妇女玛丽·古兹发表了以《人权宣言》为蓝本的《妇女与女公民的权利宣言》,它被视为妇女解放的启蒙文献。 |
1793年5月 |
一些妇女创建了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妇女俱乐部——革命共和派女公民俱乐部。 |
1793年10月 |
雅各宾派下令封闭、解散各种妇女团体,把妇女参加政治活动当作叛逆罪来处理。 |
有人认为,女权运动是大革命的一部分,随着大革命对平等权利探求的步步深入,女权运动由对权利的呼唤和对被排斥的不满,上升为人权意识的觉醒和对平等的政治权利的公开追求,妇女解放第一次以运动的方式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还有人认为,用现代女权运动的标准(妇女为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进行的运动)去解读大革命时期的妇女政治活动,势必导致对历史的误读,在大革命的特殊环境下,一小部分中上层妇女有了政治参与和权利自觉意识,对于当时的绝大多数妇女而言,她们并没有男女平等的信念,这远远称不上是一场“妇女的革命”。
——均据舒丽萍《法国大革命时期公共领域中的妇女》等
(1)自定一个标准对表1的民间社团进行分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时期这些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的原因。
(2)据表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期间巴黎妇女政治参与的特点。概括并说明材料二中对大革命时期妇女政治参与的两种评价有何不同。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官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公共机关)。……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而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形成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并带来国破家亡的明清之交,它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探讨中国君主政治制度改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大地已经萌生一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与此适应,黄宗羲提出的与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封建异动因素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是令人瞩目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客观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与生活愿望。
——摘编自谢贵安《<明夷待访录>“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出现的时代特征。
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梁启超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黄宗羲。
A.对 B.错
2. 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向近代迈进的步伐。
A.对 B.错
3.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A.对 B.错
4.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思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A.对 B.错
5. 邓小平理论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对 B.错
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2
第2课 宋明理学……7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2
第4课 礼制规范……17
第5课 儒家文化的传播……22
A.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 | B.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
C.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 | D.宗法对古代观念的影响 |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余丈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遏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0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民”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民主启蒙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问题二:公民权利
材料二:在美国制宪会议上,几乎没有人关心公民权利的问题,他们仅仅关心联邦政 府权力如何分立与制衡的问题。直到1791年,美国宪法才包含进了权利法案条款,规定 了公民不受政府制约的自由。
法国《人权宣言》在巴士底狱暴动一个月之后就诞生了。对于大多数代表而言,这场 革命的最振奋人心的、最具转变性意义的胜利在于确保公民的权利、自由以及法律面前的 人人平等,而不是对政府结构和运作程序的常规性和技术性的描述。
——据《姊妹革命一一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2)据材料二,指出美法两国在确立公民权利方面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问题三:民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重要条件,社会中间层是指几个具有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合称,一部分是中小私营企业主、富裕个体工商户;另一部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行政与管理人员等,他们不但在收入上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上水平,而且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好社会声望。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流动的原因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其“时代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 B.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
C.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渗透 | D.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战国时期的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目标是让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天使;而儒教限于让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样的生活。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对道德功能的重视、以善为本的人性论、以道德为基础的文明观、忠君尊王的孝史论、三从四德的女性伦理。
——摘编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材料二 在个人生活方面,西方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方人则为生活而运动;西方人为赚钱而活着,东方人则为人生创造财富。在社会问题上,东方的社会,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西方的社会建筑在金钱之上。在政治问题上,欧洲早期是通过基督教来统治人民的,文艺复兴之后所行的是强权政治,到现代就变成了混乱加上警察的社会;东方人是靠良心、廉耻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东西方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我相信东西方的差异必将会消失并走向融合。
——摘编自《辜鸿铭讲国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思想。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