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机遇期。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明朝中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第二次战略机遇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错失。第三次机遇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刘德喜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并最终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转型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其涉及面之广,改革程度之深,都是史无前例,这也增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难度。
——人民网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错失机遇的三个时期中,逐一用史实说明分别有哪些国家抓住了机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社会转型依次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次各有何表现?
(3)当代中国新时期的社会转型的难度很大,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回答不利因素有哪些?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世界。(10分)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年,英国下院议员
(1)“独特的有利条件”除了材料提到的之外,请再举两例。(2分)
(2)“雄厚的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3分)
材料二:从1785年到1824年,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3)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3分)
(4)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j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作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作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1913年-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互动,引发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同父母和亲属分开,脱离了家庭、亲属、父母和保护人的控制,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削弱。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家庭生产性功能消失。此时年轻人不需要向长辈学习技术,而是在工厂里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就业挣工资,不再依赖、受控于长辈或者亲属。角色的颠倒有时达到了顶点,那就是父亲失了业,工资由继续被雇用的孩子带回家来。家庭生产功能的消失彻底削弱了家长制,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
——摘编自孟庆芳《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1)依据材料分析16—18世纪英国年轻人家庭地位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不分级别的高低,也不分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凡在国家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来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譬如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参议院公布的男子礼服服制中明确规定: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西式服装在男子的礼服中占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从制度上确立了西方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领域的地位。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变革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2)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成立后礼服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分析变化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变成工业重地。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第一条运河开工兴建。1776年运河延长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该城的棉纺厂在1802年有52家,1809年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二
工业革命和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1870年之后,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原已实现机械化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新式的工业涌现出来,工业开始按地理需要分布开来了。蒸汽机不断地得到改进并日臻完善……然而,电力已经以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进入实用阶段。在1914年之前的20年里,内燃机和柴油机的发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汽车、飞机和潜水艇;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出现,使石油成为了最令人垂涎的自然资源之一。在新兴化学工业里,工业研究室正在取代个人发明家。
在工业革命的新阶段里,机器制造业的地理分布从英国和比利时——在1870年,只有它们算得上真正的工业国家——扩展到了法国、意大利、俄国和日本,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和美国。……在1871年,德国钢的产量才是英国的五分之三,到1900年开始超过英国,到1914年已经是英国的两倍。1914年美国的钢产量比德、英、法三国的总和还要多。英国这个机械化的开拓者,正在被旧世界和新世界抛在后面。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近代城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新阶段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材料三: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宇宙飞船“东方”1号(如下图),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载人空间飞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
(2)宋元时期我国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发明是什么?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个(包括时间、事件)?
(4)材料二、三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力量。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中国与西方天文学家眼中的牛郎、织女星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三大发明对西方资产阶级发展中的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研究有何差异?
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 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材料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材料三: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1)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阻碍中国科技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依据材料二回答宋代的市在体制方面的变化。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四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五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六 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到1830年(棉纺厂)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2)据材料四,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依据材料五: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六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白银经历了从官方非法货币到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过渡的时期.隆庆元年(1567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不仅直接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中国自身的白银产量和存量与"-3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量相差很大,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l: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l2.5到1:14,外国白银向中国流入就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l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吨到l0,000吨。l7世纪30年代,西属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和出口的衰减则使银和铜、银和粮食之间的比价上升,沉重打击了中国货币流通与政府支付体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税以及供养军队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导致了崇祯政权的倒台。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l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
银法案,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又使国际银价大涨。l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在美国留学,对西方金融制度相对了解,强力主导推进币制改革。l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顶住日本强大压力,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法币先后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官方合法货币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认识。(13分)
护照是现代公民出入国境时的一份普通身份证明证件,各国护照上面都印有一句话,“请各国军政机关准许通过并给予协助和必要的保护”。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就出现了护照的雏形,当时出国只限于贵族、皇家使节等少数人,他们持有君主开具的身份证明或信物,如汉朝使节所持的“符节”、罗马使节的金戒指等,以表示其地位和权利,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待。到了17世纪,英国开始给所有的英国商船船长颁发护照。此时,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已经呼之欲出了。1791年法国宪法中,护照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之一,1792年的法令规定,每个迁移的法国国民必须有一本护照。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入境者必须出示本国护照。1914年英国首次实行本式护照,并规定所有公民出国必须申领护照,这种护照的形式也被他国采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之概念,护照一词虽然最早在《尼布楚条约》(1689年)中出现,也只是政府为商人开具的一种集体信函。而且从保存的资料看,主要是为俄国商人入境所用,很少看到中国商人出境。到了近代,国门大开,外国人不用检查直入中国口岸。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如饬交出执照,应可随时呈验,无讹放行……如其无照,其中或有讹误,以及有不法情事,就近送交领事官惩办,沿途只可拘禁不可凌虐”。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
81版改变了53版以来6位数的护照累计号码,升至7位数号码 |
97版采用数码技术、激光打印等防伪手段。到2005年达到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1)请依据材料一归纳从古至今护照的变化,分析20世纪初现代护照制度被普遍采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国商人很少出境的原因。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内地护照”的。
(3)依据材料三,请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