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动物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还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但他的认识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人沿着他的道路继续研究下去。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该书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这就是震撼世界并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化论。
材料二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做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爱因斯坦本人成为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但当他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居民伤亡惨重时,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后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材料四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粉碎了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五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材料六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美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时珍和达尔文在生物进化方面认识及影响上的差异。
(2)材料一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什么?以该法则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及对研发核武器态度的变化?
(4)材料四、五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导思想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这表明当时( )
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 | 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 |
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 | 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到:“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
A.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
B.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
C.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
D.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
世界第一个计时器是公元1088年北宋的苏宋为皇帝编制历法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天文钟)。但随着朝廷的变更和战乱,这一技术便失传了。14世纪在欧洲的英、法等国的高大建筑物上出现了为公众报时的钟。1656年,荷兰的科学家惠更斯应用伽利略的理论设计了钟摆, 1675年,他又用游丝取代了原始的钟摆,这样就形成了以发条为动力、以游丝为调速机构的小型钟,同时也为制造便于携带的袋表提供了条件。钟表制造业在欧洲发展起来。计时器在中外的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
A.技术水平的高低 | B.是否出自社会需要 |
C.是否有政府支持 | D.科学家的创新能力 |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三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四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三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的文化现象。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的“不利因素”。
据载,清朝初年尝用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员)的激烈反对,康熙便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结果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误差不断,杨随后被革职。下列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落后于世界 |
B.康熙帝显然不信任朝廷中的汉族官员 |
C.康熙帝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
D.杨光先是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
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
B.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
D.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广泛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我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促进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
A.都城不在洛阳 | B.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
C.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 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
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年 |
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
1277年 |
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
1279年 |
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
1281年 |
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
1582年 |
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显著特点是( )
A. 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B. 成就领先于西方
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D.重视实践和实用
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古代有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巨著,其资料被达尔文《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引用。这本科学巨著是( )
A.《本草纲目》 | B.《授时历》 |
C.《天工开物》 | D.《农政全书》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
译著类别 |
译著来源 |
|
|||||
应用 科学 |
自然 科学 |
历史 地理 |
社会 科学 |
哲学 艺术 |
英美 |
日本 |
||
1850—1899 |
40% |
30% |
10% |
8% |
3.5% |
85% |
15% |
567种 |
1902—1904 |
10.5% |
21% |
24% |
25.5% |
11.3% |
16.8% |
62.2% |
573种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