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三次科技革命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时间
国家
新科学技术
1945
美国
原子弹爆炸
1969
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
1946
美国
电子计算机诞生
1972
美国
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7
美国
晶体管问世
1977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4
苏联
第一座核电站建成
1981
美国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57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97
英国
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0
美国
激光器出现
1999
美国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宣德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馀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四所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作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作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现代社会看重软实力的竞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文化价值、社会制度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从价值观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
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他试图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详细地阐明这万有引力原理和这些运动定律如何应用于地球物质的最小微粒和最大天体、明显有规律的现象以及海水的潮汐运动和彗星的急疾行进等似乎没有规律的事件,委实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他们都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英)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三: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有多少危险、多少歧途啊!要达到真理,又必须经历多少错误啊!这些错误的危险要比真理的用处大上千百倍。……而且更困难的是,假如我们居然有幸终于发现了真理,我们之中又有谁能好好地应用它呢?如果我们的科学就其所提出的目的来说是虚幻的,那末就其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它们就要更危险得多。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1)依据材料一,比较孔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差异所形成的教育传统对东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2)材料二评论的是哪一部科技著作?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历史背景评价卢梭对于科学的论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一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
——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学领域,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指出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德国发展科技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德)《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总结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利玛窦在华活动相比李提摩太的在华活动有哪些变化,总结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材料三  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公元前6世纪到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达50—70%,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材料二 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

姓 名
生卒年
成 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
牛 顿
1643—1727
万有引力定律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欧洲科技领反过来先于中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师为帮助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三则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它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到:“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但16世纪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请回答:
(1)请你依据材料一、二拟定你的研究课题                         ,简述两点你选择该课题的理由。
(2)据材料三找出需要研究的三个对欧洲以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不得摘抄原文)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三次科技革命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