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

材料二   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前言)。阅读下表。

请回答:
(1)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足的革命”的实际含义,这揭示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选择一个,然后指出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谈谈你对其变化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比较、阐释是历史学科的三项重要能力。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2)比较两种版本,指出对抗日战争初期表述的不同之处。你如何看待两种不同的表述?
材料三

(3)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美国的立国经验是很独特的。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府而后才有国家,这就使立国者在做出某种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因此,“州权”的处理成为美国立国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摘编自何顺果著《美国史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前后“州”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787年美国宪法是如何处理“州权”这一大难题的?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还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其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
——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材料二 日本前首相菅直人在8月15日战败纪念日重申“永不再战”誓言,就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亚洲邻国带来的重大损害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明仁天皇在接下来的讲话中说:“回顾历史,我真心希望战争惨祸不再重演,我和全体国民一道,向死于战火的人们表示深切哀悼”。
——《京华时报》(2010年8月6日)
材料三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1)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菅直人、明仁天皇和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为什么是没有诚意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会战
时间
国民党伤亡人数
日军伤亡人数
淞沪会战
1937.08.13—11.12
333500余人
50000余人
南京保卫战
1937.12.5--12.13
50000余人
12000余人
太原会战
1937.09—11
100000人以上
近30000人
徐州会战
1938.01--05
100000余人
32000余人
武汉会战
1938.06.11—10.25
400000人
40000余人
南昌会战
1939.03.17—05.09
100000余人
24000余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0914—10.15
40000余人
20000余人
枣宜会战
1940.05.01—06.24
36983人
7000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09.07—10.09
54000人
5184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01.16
28116人
1591人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为中国政府奖励工业最力之时代……此时中国之实业,如红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复无穷。此时期中之重要提倡事业,如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在天津设工艺总局,商部在京师设劝工陈列所,及奏设各省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商部奏订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器,学部考验游学生设工商科进士学位;光绪三十三年农工商部奏定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宣统二年端方在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皆为60年内仅见之盛举。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公布《农商部奖励实业办法》(1917年):(1)每年能将国货运往外国销至10万元以上,而营业时期继续已逾3年者,给予一等奖章;(2)设立工厂资本在5万元以上,营业确有成效者,给予二等奖章;(3)发明有实用之物品或器械,给予三等奖章;(4)以中国资本发起开矿、放垦、渔牧等实业,及提倡设立实业学校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状;(5)商会农会能实心提倡商务或农业,著有成绩者,得体察情形,分别给予奖章。
——摘编自《新编实业法令》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两项有关奖励实业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西方,妥协不仅是民主政治中的常见现象,而且也获得了文化上的认同,在众多国家成为公众和社会珍视的价值和传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妥协被认为与西方社会的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时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就它与民主的关系而言,妥协与人民同意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是民主的重要精神条件。
——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结合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三例史实,就史实体现的妥协或妥协精神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7年,白求恩坦然放下故国的一切,来到中国。而他回到加拿大,却是在去世33年后.1972
年,白求恩的“踪影”才逐渐出现在他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70年,特鲁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乖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但他们对白求恩的理解,却非中国人所熟知、毛泽东所言的“真正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
—一朱绍杰《一个你所未知的白求恩》
材料二 白求恩在延安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推为伟大,不仅因为他的革命热情,还在于他的科学威力,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今天,当中国踏上现代化征途之际,白求恩精神将永远昭示于后来者.在我们时代的历史流光中,白求恩的形象今天显得格外辉煌夺目.他的生平,他的工作,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只有那些身心一致要将革命与科学真正熔于一炉的人,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使人民得以既迅速而又稳妥地向他们的解放事业前进。
——林达光《白求恩和今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下,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就反映了这段悲惨的历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材料二

材料三  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春,由诗人田汉作词、音乐家聂耳作曲的《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在此前的讨论会上,有代表认为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句子已经过时,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为好。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指出九一八事变给东北同胞带来的灾难。
(2)请列举从九一八事变到《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中国军民奋起武装抗击日军侵略的两个事例。
(3)中国军民的抗争为什么无法阻止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据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
(5)你认为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改歌词,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

A.继承传统 B.艰苦奋斗
C.居安思危 D.勿忘国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8年徐州会战开始,张自忠率五十九军参加了“台儿庄大战”。在此次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张自忠以攻为守,主动出击,率领众将士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战况极其惨烈。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时张自忠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又率部由湖北宜城渡襄河截击南撤日军,奋战九昼夜,陷入日军重兵包围,负伤多处仍坚持指挥作战,于16日在宜城南瓜店壮烈牺牲。
张自忠将军殉国后,日本军队为其举办了盛大的葬礼,但蒋介石通过各种渠道将张自忠迁葬重庆,在码头迎接张自忠将军时,十余万百姓啜泣流泪,蒋介石抚棺大恸。张将军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摘编自《上将张自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自忠将军参加的徐州会战和枣宜会战进行时抗日战争的态势及这两次会战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自忠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试从上图关键词中,任选三个,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键词、明确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
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
——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
——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提取信息
《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
88,200,018
65,005,711
1895
171, 696,715
143,293,211
1905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
471,503,943
377,338,166

 
(1)从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二、论证观点
怎样在历史中间,在国家衰落的时候,发现一些非常可贵的因素,特别是一些先驱者带智慧性的见解,这是非常重要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
——《复兴之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并论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
三、阐释事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3)试从图中任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关键词:短暂春天、维新变法、民主科学
主题:近代化进程加快
阐释: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春天,经济工业化进程加快。政治上,19世纪末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思想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促进近代中国人思想的不断解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