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据,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唱响强军战歌,凝聚强国力量。一首军歌中唱道:“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该军歌的名称是( )
A.《国民革命军军歌》 | B.《新四军军歌》 |
C.《八路军军歌》 | 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
下图是1913年,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右侧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
A.西洋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
B.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涌动 |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
华商 |
日商 |
||
实数 |
比重 |
实数 |
比重 |
|
1921 |
9482.2 |
75.9 |
1967.1 |
15.2 |
1931 |
15251.8 |
56.7 |
10851.1 |
40.3 |
1936 |
17294.6 |
44.2 |
19615.1 |
50.1 |
下列关于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和状况表达正确的有( )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停滞,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了( )
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 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 |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
A.国共共同抗日 |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
在国民党军队顽强抗击的同时,共产党军队在朱德总司令的指挥下,奉命配合友军“对增援之敌,负责阻击,对退却之敌,相机歼灭”,在敌侧翼和后方钳制打击敌人。这里最有可能就哪次军事行动所作的论述( )
A.淞沪会战 | B.太原会战 |
C.徐州会战 | D.武汉会战 |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拜上帝会”创立后发展迅速。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
A.封建迷信严重 | B.阶级矛盾尖锐 |
C.自然灾害严重 | D.民族危机严重 |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此诗句表达了洪秀全的革命抱负( )
①推翻清朝统治②铲除社会不平③建立人间天国④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第一次鸦片战后中国机械进口约为19万海关两,第二次鸦片战后机械进口不到30万海关两,1894年全国机械进口值总计是112万海关两,1895年到1899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大约为200万海关两。1909年到1913年全国机械进口平均每年达700万海关两。这实际上反映出
A.列强对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 |
C.中国关税自主权实际有所恢复 |
D.传统手工业基本被大机器工业所取代 |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民兵、妇救会、工作组、农村诊所等社会组织大量出现;群众大会、劳动模范、冬学识字、破除迷信、诉苦、村选、平等、翻身等等前所未闻的事物大量涌现。这种现象( )
A.表明敌后战场实行正确的抗战路线 |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表明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
D.反映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
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 |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
B.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