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施政方案,它的提出来
A.反映了农民阶级发展经济的要求 |
B.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
C.符合当时太平天国的社会实际 |
D.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强国之路时在向西方学习 |
马克思曾经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中国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国”,但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 | B.后者是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方案 |
C.两者在经济纲领上是互相矛盾的 | D.两者都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要求 |
太平天国的结局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农民阶级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B.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
C.农民阶级的力量是有限的 |
D.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且狡猾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 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 | 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
洪秀全主张“天下人”平分“天下田”,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的相同点是
A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土地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 | 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
《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相隔不长,前者的“新”最主要体现在( )
A.主张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 |
B.主张效仿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C.唤醒了中国人,促进思想上的启蒙 |
D.主张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 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但它只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A.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B.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
C.它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 |
D.展开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斗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