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中国进口的各种机器总值仅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1.4%;但到1936年,已增至3800万关两,占该年进口总值的6. 4%。其中来自英、日、美、德的纺织机械和电力设备名列前茅。材料表明
A.中国近代化的水平大大提高 |
B.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 |
C.中国进一步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 |
D.中国已广泛运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描述正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②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③日本侵略使中国民族意识高涨
④新文化运动冲击传统思想意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知名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 D.军阀间割据混战 |
(10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曩、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8~1936年 |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D.1928~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
1934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欲求鱼之生长,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冶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 )
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 |
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 |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年份 |
1912 |
1913 |
1914 |
1915 |
工厂数(家) |
46 |
46 |
12 |
2 |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 )
A.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
B.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
C.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 |
D.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观察下表,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表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类别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①中国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
②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殖民地性质
③一战的爆发极大促进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④1893到1920年,中国手工制品出口量逐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下图为《近代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曲线图》,该图第二个高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①“变法图存”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②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阶级基础
③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④促使了新文化运动产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下面是依据杜恂诚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不同商品产值所占比例示意图。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B.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较低 |
C.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 |
同清末中国人开办的和外国人开办的工厂一样,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开办的工厂(和矿场)大都集中在上海、天津,以及江苏、辽宁、河北、广东、山东和湖北的一些地方。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
A.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
B.经济发达地区盛行“实业救国” |
C.国共十年对峙的政治现状的影响 |
D.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