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12~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
|
1912~1920年 |
13.4% |
1921~1926年 |
-4.5% |
1927~1936年 |
8.7% |
1937~1945年 |
-2.45% |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民国初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中写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对诗文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①这些现象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②外贸繁荣受到中外商人欢迎
③苏杭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④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不属于造成C段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
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 |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
D.清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但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把这一发展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的社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B.中国民族工业结构不合理 |
C.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的混战状态 |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
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GDP结构即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的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
|
1890年 |
1913年 |
1933年 |
种植业、渔业、林业 |
68. 5 |
67. 0 |
64. 0 |
手工业 |
7. 7 |
7. 7 |
7. 4 |
现代制造业 |
0. 1 |
0. 6 |
2. 5 |
采矿业 |
0. 2 |
0. 3 |
0. 8 |
电力 |
0. 0 |
0. 0 |
0. 5 |
现代运输和商业 |
5. 1 |
4. 6 |
4. 0 |
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国:①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②现代产业有所发展 ③重工业整体发展缓慢 ④官僚资本始终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
B.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
C.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
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
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 |
人民的迫切愿望 |
B. |
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
C. |
知识分子的共识 |
D. |
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 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 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
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得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
据史料记载,1927年至1930年,中国年进口日本胶鞋300万双以上,1931年降为170万双,1932年更减至150万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B.日本侵华,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急剧缩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