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 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史料与史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 料 |
结 论 |
A |
德国瓦德西“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
列强放弃了在华特权 |
B |
1900年6月东南诸省巡抚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
清末中央集权面临威胁 |
C |
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 |
历史进步只有依靠历史灾难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苛捐杂税,鼓励华侨来华投资。” |
临时政府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府 |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
A.纺织业 | B.交通运输业 |
C.冶金业 | D.机器制造业 |
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近代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节选)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及建筑用品 |
合计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合计 |
|
1893 |
0.6 |
7.8 |
8.4 |
13.0 |
78.6 |
91.6 |
1910 |
1.5 |
16.1 |
17.6 |
17.0 |
65.4 |
82.4 |
1930 |
3.7 |
23.2 |
26.9 |
17.3 |
57.8 |
73.1 |
A. 进口商品一直占据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B. 中国没有受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 中国制造业中尤其是轻工业逐步在发展
D. 外来经济压力逐步减轻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下表是1913~1936年我国按经济类别划分的出口商品所占比例(%)。从这组统计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品种 |
1913年 |
1916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8年 |
1931年 |
1936年 |
原料 |
29.1 |
24.7 |
23.9 |
31.3 |
35.4 |
37.7 |
35.8 |
半制成品 |
38.7 |
43.2 |
37.5 |
38.9 |
34.8 |
32.5 |
23.2 |
制成品 |
12.2 |
11.0 |
14.6 |
13.8 |
13.3 |
13.6 |
16.3 |
①民族工业在总体上增长缓慢 ②民族工业中制造业相当发达
③一战之后民族工业发展依然较快 ④民族工业力量依然比较弱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表为1894年、1914年的外国资本在华资本结构图表(单位:万元),据此可知
业别 年份 |
工业 |
交通业 |
商业 |
金融业 |
合计 |
1894年 |
2791 |
2615 |
9284 |
6680 |
21370 |
1914年 |
37690 |
64435 |
67968 |
14515 |
184608 |
A.1894年后因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外国资本急剧膨胀
B.外国资本的扩张导致中国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C.一战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达到近代时期的最高峰
D.列强的在华投资中交通业和工业比重上升较快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标志着封建剥削制度的废除 |
B.有利于国共合作开展全民族抗战 |
C.表明其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D.反映了国民政府规范市场经济体系 |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
口火柴(万罗)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1920 |
848.43 |
23 |
9.67 |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
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年代 |
钢(吨) |
生铁(吨) |
煤(吨) |
锰矿石(吨) |
1935年 |
256565 |
787061 |
36091747 |
31400 |
1936年 |
414315 |
809996 |
39902985 |
43400 |
1937年 |
556347 |
958683 |
37230469 |
79187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达到货价的80%。此举( )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③使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
②推动民族工业更快地发展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条令:“自今为始,凡隶届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此政策可能引发( )
A.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量锐减 |
C.官办企业私营化 | D.工厂倒闭国家经济动荡 |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
B.目的是为赢得抗战的胜利积聚力量 |
C.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据史料记载,1927年至1930年,中国年进口日本胶鞋300万双以上,1931年降为170万双,1932年更减至150万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
B.日本侵华,中国民众抵制日货运动高涨 |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急剧缩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