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变化 | D.近代军阀割据混战 |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 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下列四个选项分别是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其中1914-1918年应是
A.4.6个 | B.3个 |
C.2.5个 | D.0.55个 |
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 )
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 |
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
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 |
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 |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批无产阶级 |
B.外商企业的创办阻碍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
C.一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一战期间,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发展迅速,到1921年就获得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说明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国内的市场 |
B.封建主义 |
C.帝国主义 |
D.官僚资本主义 |
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他所说的“没有前途”, 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工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 D.近代企业被军阀破坏 |
1927年到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B.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C.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 D.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
1928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提出实行保护贸易,包括:制定奖励出口产品办法;统一对外贸易;在通商口岸设局管理等。下列对这一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B.受罗斯福新政的启发 |
C.利于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实现了主权独立 |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为各国名人。这一期所示中国名人在统治中国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是
A.短暂春天——较快发展 |
B.短暂发展——日益萎缩 |
C.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
D.日益萎缩——短暂发展 |
依珀金斯所引资料,民族工业1912年至1921年净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7%,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平均发展速度为13.8%。……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中华民国展品获得各类奖章1218枚,是各国获奖之冠。由此可见
A.北洋政府统治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
B.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工业化 |
C.民族工业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
D.经济工业化得益于政治民主化 |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
1912年 |
1936年 |
|
轻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54.7% |
14.3% |
出口比例 |
10.9% |
25.2% |
|
重化工业产品 |
进口比例 |
13.7% |
47% |
出口比例 |
3.6% |
6.9% |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