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A.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 | B.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
C.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 D.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
据统计,1912—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建厂矿介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①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
③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④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观察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其中发展最快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C.南京临时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
D.清政府调整财税政策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 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遇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12年上海实业家方液仙创办中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业,因小作坊生产和销路呆滞被迫歇业。1915年重建,但无力与舶来品抗衡再次倒闭。1920年改善产品装备,在当时社会宣传国货的有利形势下抓住时机,获得发展。如此反复者三,方液仙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A.晚清政府的新政影响 | 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
C.反帝群众的支持国货 | D.创业精神的艰苦实干 |
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机器与工具进口的情况。(每5年机器和工具的年平均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
各种机器和工具(A) |
农机具(B) |
B/A(%) |
1912—1916 |
15956 |
118 |
0.74 |
1917—1921 |
39269 |
798 |
2.03 |
1922—1926 |
43074 |
390 |
0.91 |
1927—1931 |
55192 |
998 |
1.81 |
表格中的数据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农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领域
C.近代民族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 )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
D.重视发展轻工业 |
1927年到1937年,中国的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是( )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
C.新兴工业如化学工业等的建立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达到了200万人。”通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
D.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下表为近代福州1905-1915年由外洋(国外)和外埠(国内)机铷面粉输入值比较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资料福建省政府辅《福建历年对外贸易统计》第70页)
A.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 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C.通商口岸的大量开放 | D.民国政府的政策推动 |
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