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变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是指什么运动?作者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还是“暴力反洋运动”?根据材料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邓小平“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
盐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盐的生产和销售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贵族……立法禁止煮私盐贩私盐,同时更以“值盐”为实物工资开军饷,来组织雇佣职业化的军队,指望能把军队的利益,紧紧地与效命执行“食盐生产与贸易垄断法”捆绑在一起。
——凤凰网《盐与古罗马文明的兴衰》
材料二 18世纪英国发生了产业革命,以纺织为中心的工业显著发展。漂白、印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碱,1823年在利物浦开始建立大工厂,这就促进了原料盐的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流的产盐国。
——陈逸根《不简单的盐》
材料三 民国初年(1913—1920)年盐税收入示意图
注:1913年2月,北洋政府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盐税制度;
净税收入是指税入总和扣除征税成本;中央收入指北京政府扣除归还外债和地方截留后的直接盐税收入。
——刘经华《民国初期各大盐区改革绩效分析》
材料四 中国盐业总公司创立于1950年,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14年10月,中国盐业协会披露:盐业改革方案的核心为废止盐业专营。
——据人民网等有关资料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指出罗马帝国的食盐政策及依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盐国的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盐税收入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材料四中盐业改革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当前我国盐业改革的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美、日三国对华贸易变化表(增长率)
国家 |
1895年 |
1899年 |
1913年 |
1918年 |
1921年 |
英国 |
|
11.7% |
11.4% |
8.5% |
11.8 |
美国 |
|
9.5% |
7.6% |
12.8% |
17.3 |
日本 |
3% |
11.5% |
19.5% |
38% |
25% |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表: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美、日三国在20世纪初期对华贸易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的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1-1919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万以上,八年相当于过去全部投资总额。1919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的制造,运费即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三
产品 |
单位 |
1957年产量 |
1992年产量 |
钢 |
万吨 |
535 |
8000 |
煤 |
亿吨 |
110 |
1100 |
粮食 |
亿吨 |
1.95 |
4.4 |
棉花 |
亿吨 |
1.64 |
45.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1911-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三中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哪两个发展时期?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造成C点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为什么在获得第二个发展之后,又很快衰落下去?
(12分)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
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12分)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以来十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十来座,宋代发展到四十余座,洛阳、扬州、杭州、广州、鄂州、成都等都是当时繁华的大都市。
——据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
——据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材料三 英国的城市兴起与繁荣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曼彻斯特在产业革命刚开始时(1760年),人口仅万余人,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达到40万,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1800年,伦敦人口已超过20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到1900年人口达到了453.6万。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大都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述18、19世纪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简要说明欧洲近代城市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猛发展,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表一: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
表二: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及比重(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官僚资本 |
1.84 |
42.2 |
2.22 |
12.0 |
1.18 |
民族资本 |
2.51 |
57.8 |
16.32 |
88.0 |
12.41 |
合计 |
4.35 |
100.0 |
18.54 |
100.0 |
|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8年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根据与美国等列强的约定,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的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锭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锭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中,停炉者有14家,其余4家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扼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中国工业资本产值中的发展变化。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析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社会哪种经济形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 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3)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徙之利。”“工苟不兴,国终无不贫之期,民永无不困之望”。 ──《张謇全集》第1卷
材料二 据唐闸镇(江苏省南通市唐闸镇,大生纱厂所在地)的老人们回忆,大生纱厂开工前夕,当地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因此不愿意进厂做工。张謇让人把工厂门打开,开动安装好的机器,任由当地农民来参观。……农民们一算,进厂做工比在家织布挣钱多,纷纷前来报名。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刚刚建起的大生各纺织厂受到严重打击。 ──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经济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不愿意进厂做工”的社会背景。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他提出:“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材料三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 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永利铔厂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分析该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以来的企业家践行的共同核心价值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材料一 据《清代刑部抄挡》记载,嘉庆年间,在淄川的煤矿,有矿主康甫得雇佣佣工李新孔入煤场工作,议明每日工价京钱250文。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一新现象?此时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4分)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3)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
材料三 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4)“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三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伴随着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备受国人关注。该剧讲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发展的艰难道路,从中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主人公陈寿亭以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张星垣为原型,全景式的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村丝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3)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作简要评价。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1)依据材料一,比较中世纪中国和西方城市的不同。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筹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一一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