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13年 |
1921年 |
增长量 |
发展速度% |
年增长率% |
棉纺业 |
1423 |
9842 |
8419 |
691.64 |
73.95 |
面粉业 |
885 |
3257 |
2372 |
368.02 |
33.50 |
缫丝业 |
1603 |
2253 |
650 |
140.55 |
5.07 |
卷烟业 |
138 |
1680 |
1542 |
1217.39 |
139.67 |
水泥业 |
285 |
880 |
595 |
308.77 |
26.10 |
火柴业 |
294 |
746 |
452 |
253.74 |
19.22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B.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C.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
下表右栏数字代号处所应代指的生产指数,对应正确的是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时期 |
1912~1920 |
13.4% |
一战后 |
1921~1922 |
① |
国民政府前期 |
1927~1936 |
② |
抗战时期 |
1937~1945 |
-2.45% |
两党内战 |
1946~1949 |
③ |
A.①:-0.68%;②:-4.5%;③:8.7%
B.①:-4.5%;②:-0.68%;③:8.7%
C.①:8.7%;②:-4.5%;③:-0.68%
D.①:-4.5%;②:8.7%;③:-0.68%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后期有人这样说道:袁世凯其人,虽然在民国史上已经臭名昭著,但袁世凯其“头”(“袁大头”银元),以成色地道,声望日增,仍受老百姓欢迎。这一现象可以反映出( )
A.国民政府晚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C.中国普通民众觉悟低下 | D.国人对袁世凯的客观评价 |
观察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年份 |
华商 |
日商 |
||
实数 |
比重 |
实数 |
比重 |
|
1921 |
9482.2 |
75.9 |
1967.1 |
15.2 |
1931 |
15251.8 |
56.7 |
10851.1 |
40.3 |
1936 |
17294.6 |
44.2 |
19615.1 |
50.1 |
下列关于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因素和状况表达正确的有( )
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措施
②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挤压
③日本加紧对华侵略,在华势力不断扩张
④华商发展停滞,日商资本迅速增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下面是依据杜恂诚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不同商品产值所占比例示意图。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
B.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较低 |
C.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
D.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粮食产地 |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
C.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黄逸峰等编著的《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指出:“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B.“实业救国”成为主要思潮 |
C.清政府政策的支持 | 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着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 )
A.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B.仍然是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 |
C.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 B.地区分布不平衡 |
C.社会环境未根本变化 | D.近代军阀割据混战 |
1930至1936年我国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造成这一时期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抗战时期需大量进口军事物资 |
B.长期内战生活资料依赖进口 |
C.经济危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
D.国民经济建设引进机器设备 |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是( )
①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②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③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④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C.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 D.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