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抵押、倒卖一空。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
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
1919年5月,清华大学师生在操场上焚烧日货。这种举动( )
①属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②表达了我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
③表现了清华师生的爱国情操
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共16分)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材料二 上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缩影。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举出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的、对当时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一例。这一时期上海群英荟萃,许多人在此为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请用50字左右介绍其中的一位。(应包括所处的时代、主要贡献和你的评价,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20世纪最初十年,天津工业发展迅速,如以5000元以上的设厂数量与1900年前相比,约增加6倍;资金数字也大体如此增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清政府实施新的经济政策 | B.西方侵华经济手段的变化 |
C.倡导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 | D.实业救国社会思潮的盛行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 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
平均每年设 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 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l—1911 |
300 |
5500 |
31 |
510 |
1911—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请回答:
(1)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阅读材料二,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和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说“黄金时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你认为在那个时代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大为增多。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国民政府实施了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
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掠夺 |
C.民族工业迫于国内形势大量内迁 |
D.民族企业改变了中国工业发展重心 |
下表反映了1918—1920年中国进口日本纱和印度纱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
日本纱 |
印度纱 |
1918.5 — 1919.4 |
70891 |
39251 |
1919.5 — 1920.4 |
34177 |
138906 |
增 |
减 |
-36714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B.印度纱物美价廉
C.群众性反帝斗争开展 D.一战后日本经济萧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随着政府权力的强化,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1928年工商部成立之时,把矿业、钢铁、机械、酸、碱、纸浆、细纱、酒精、水力发电等列为基本工业,采用了国营和官商合营等方式;1933年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由国家通盘筹划。在金融业方面,通过设立国营银行、向民营银行参股和币制改革等手段,逐步实行金融统制,先后设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央信托局等机构。据统计,1920年到1936年,国营资本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私人资本。就资本总量而言,国营资本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都超过了50%.各行业资本总额也占到了45%左右。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一比重还有继续上扬的趋势。
——摘编自虞和平《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
材料二
英国的国有化作为一项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工党内阁制订的。它一直被誉为英国“社会主义”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5年起,工党政府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1951年起又实行了部分钢铁工业的国有化。在国有化达到高峰时期的1979年,国家直接控制着能源、运输、电信、钢铁、造船、宇航等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国有企业的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达200余万,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1%,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15.3%。
——摘编自梁中芳《英国国有化经济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与英国企业国有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英两国推行企业国有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下列两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当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
B.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
C.国民政府扶植民间轻工业发展 |
D.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
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B.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 |
C.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
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 |
1933年《申报月刊》刊载:“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和集体生产”。1934年《独立评论》载道:“左倾也好,右倾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上述评论不是基于( )
A.中共反围剿中“左倾”错误 | B.中国内忧外患 |
C.苏联经济建设成就 | D.世界经济危机 |
下表所示趋势主要体现出( )
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100万元
年份 |
银币 |
铜币 |
纸币 |
银行存款 |
总货币 |
1930 |
2200 |
287.7 |
956.3 |
3392.1 |
6836.1 |
1931 |
2271 |
281.4 |
896.9 |
3591.5 |
7040.8 |
1932 |
2289 |
275.1 |
924.4 |
3880.8 |
7369.3 |
1933 |
2275 |
268.8 |
978.8 |
4290.6 |
7813.2 |
1934 |
1995 |
262.5 |
1108.9 |
4620.9 |
7987.3 |
1935 |
1703 |
256.2 |
1413.5 |
5460.1 |
8832.8 |
1936 |
1391 |
250 |
2438.6 |
6394.2 |
10473.8 |
A.通货膨胀严重 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1930至1936年我国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总值45%,造成这一时期入超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抗战时期需大量进口军事物资 |
B.长期内战生活资料依赖进口 |
C.经济危机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
D.国民经济建设引进机器设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