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务运动到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商业均集中于政治中心 |
B.现代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 |
C.工商业分布区域极不平衡 |
D.政治因素是工商业发展的根本 |
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
B.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
C.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
D.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
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
D.积极回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
据统计l912~I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
C.规范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秩序 |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
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下列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棉纺织业 |
100 |
81.7 |
69.8 |
面粉业 |
100 |
77.5 |
72.5 |
机器业 |
100 |
99.6 |
56.0 |
各业平均 |
100 |
85.5 |
74.9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为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A.42、7、5、2 | B.7、42、5、2 |
C.5、7、42、2 | D.2、5、7、42 |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企业类型 |
资本总额 |
备注 |
1862-1894年 |
军用工业 |
5000万余两白银 |
出现企业19家 |
民用企业 |
2964万银元 |
出现企业27家 |
|
1899-1911年 |
私人资本 |
9350万银元 |
新增厂矿企业410家 |
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与诱导
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下表反映了1933-1936年另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单位:吨)
年份 |
锑 |
锡 |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
生产量 |
输出量 |
输出占生产百分比 |
|
1933 |
11290 |
11170 |
98.9 |
8492 |
9611 |
113.2 |
1934 |
13833 |
13450 |
97.2 |
8132 |
6442 |
79.2 |
1935 |
15185 |
14186 |
93.4 |
11009 |
9180 |
83.3 |
1936 |
14338 |
13168 |
91.8 |
12954 |
11260 |
86.9 |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几乎为官僚资本所垄断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的输出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的落后
D.中国近代矿业生产被外国列强全面垄断
《字林西报》报道:1927年5月14日,上海最著名的买办世家席宝顺的儿子以反革命罪被捕,五天后,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5月16日,上海最大的酒业商人赵继镛被以同样罪名逮捕,交20万元后释放;棉纺织厂主许宝箴的儿子以共产党罪名被捕,交67万元后释放……。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政府勒索敲诈资本主义企业 |
B.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C.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 |
D.国民政府在上海对企业征收重税以镇压革命 |
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草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些列问题。
材料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
电力工业 |
煤炭工业 |
生铁 |
钢 |
1920年 |
772百万千瓦 |
14.2百万吨 |
436 815吨 |
30 000吨 |
1936年 |
1724百万千瓦 |
26.2百万吨 |
958 683吨 |
556 347吨 |
年增长率 |
9.4% |
7% |
9% |
40% |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