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刻,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以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毛泽东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列举两个具体史实)
(2)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到的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4年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主世界的双璧”。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支军歌唱到:“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空军的处女战》一文中写道:“八月十四日,中国空军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第一次显示了英勇的姿态,上海三百万民众怀着同样的又惊又喜的心情,仰着头,亲眼看见了她的英勇的战斗姿态。这惊喜将立即随着捷报扩大到全中国,抚慰着四万万颗跳跃不已的心。”对中国政府组织的此次会战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B.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妄计划
C.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型
D.各界民众大力支持而政府态度消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惠,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 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逢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政治爱国话动。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3)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下列与统一战线形成密切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一宣言”发表 ②西安事变 ③瓦窑堡会议 ④八一三事变 ⑤红军改编(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④⑤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22分)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东南亚、太平洋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万多人
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二战时期中美英三国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

中   国
美 国
英 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近代现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什么结论?(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假设的结局,这一结局没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中日甲午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伪满洲国建立 D.苏联对日宣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吁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八年抗战(1937~1945)相关的是

A.内惩国贼 外争国权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D.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其中,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被称为“赞赏时期”,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B.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
C.新中国的成立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日战争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