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近代”的含义,最准确的理解是
A.产生、发展于中国近代社会 | B.由私人投资兴办 |
C.受到西方企业的影响 | D.是大机器生产的企业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地改革 |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施行“仁义”和“王道”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秦朝三公九卿、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这些机构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
A.专制皇权的强化 | B.中央集权的加强 |
C.监察权力的扩大 | D.对农民控制的加强 |
某中学历史课题小组就“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这一课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甲同学:从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中可以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乙同学: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实质上讲体现的是宗法分封制
丙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丁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
A.乙丙对,甲丁错 | B.甲丙对,乙丁错 |
C.甲乙错,丙丁对 | D.乙对,甲丙丁全错 |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 ②西藏地区 ③岭南地区 ④东北地区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③④ |
《中国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 B.专制主义 | C.事君以忠 | D.尊君敬祖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
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 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
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