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高中历史

《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
也。”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图表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3927
   元成宗时
   5816万
   22500人
   l: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l: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A.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B.全国总人口的逐渐增长
C.科举取士的比例大大提高          
D.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和强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 匈奴、契丹、满族 B. 契丹、鲜卑、匈奴
C. 女真、鲜卑、匈奴 D. 匈奴、鲜卑、契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政治

B.

文化传统

C.

人口密度

D.

地理环境

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由此可见封禅活动的实质是(   )

A.祈求国泰民安 B.彰显丰功伟绩
C.表达敬天地之意 D.强调君权神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时期
代表人物
命运
秦国
吕不韦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东汉末年
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明代废除丞相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三: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2) 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循环,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材料四: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3)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

A.

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

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

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Ⅰ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特殊情况的是(   )

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