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①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② 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③ 纯皇帝”④。四处划线部分依次为 ( )
A.尊号、年号、谥号、庙号 | B.年号、庙号、尊号、谥号 |
C.谥号、年号、尊号、庙号 | D.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
在十六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的相关问题。”请问这段文字最可能是作者对下列那一种制度的描述?
A.科举考试 | B.官僚体系 | C.社会组织 | D.律令刑狱 |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资料二: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柳、黄二人同样是针对皇帝这个制度发言,却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关于这个差异,以下解释何者较为合理?
①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
②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
③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
④二人所处社会的结构不同,二说都有其当代的合理性
⑤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是
A.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
B.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
C.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
D.行事快捷的军机处 |
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③④②① | B. | ②④③① | C. | ④③①② | D. | ①③②④ |
分散地方权力,是古代对地方管理强化的最主要措施。以下属于这一措施的是( )
①宋设知州、通判和转运使 ②元设行中书省 ③明设三司 ④清设行省、将军、办事大臣辖区
A.①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机构创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国家疆域 |
B.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武则天开创了武举和殿试,扩大了唐朝的社会基础 |
D.元朝设立理藩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
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皇帝:“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是有不合理之处,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在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处理。
宋太祖:大臣站在他周围议事,宰相先向皇帝汇报一些行政事务,征求皇帝的处理意见;然后计相汇报国家的财政状况,讨论一些诸如税收等情况,恭请皇帝定夺。其他大臣则在一旁恭听。
回答:
(1)剧本反映了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
(2)从秦至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发展趋势?
(3)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看法,说一说你的看法如何?
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 B.扩大了统治基础 |
C.君主控制用人权 | D.实现了选贤任能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