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的产生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权
③它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积极作用是主流
④它确立于秦朝,巩固于汉朝,完善于隋唐,衰落于明清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材料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A.浓厚的宗族色彩 |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
C.嫡长子继承制 | D.严格的等级制度 |
1776 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 500 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材料我们知道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 农耕经济的落后 B 西方国家的侵略
C 人口压力的承重 D 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东方文明)试图借训诫与榜样,造出些具有人为的高度伦理义务感的人;他们认为,靠这种培育,这些人便一定能够依据明智的判断治理同胞,而尽可能不援引固定的法律条文。这种思想模式,迥异于正常的西方习惯——后者乃是强调,政治的核心是法理而非伦理。”可见
A.中国古代没有成文法律存在 | 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质是人治 |
C.西方政治文明先进于中国 | D.西方自古就是法治社会 |
下图三个画面再现了不同时期皇帝和宰相商讨国事的不同情景。这反映了:
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 B.皇权的不断加强和相权不断削弱 |
C.服饰和礼仪是—个时代经济的具体体现 | D.明朝废宰相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都察院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 )
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
B.决策程序规范化 |
C.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多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
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统合功能”在政治上的主要作用是
A.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C.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 | D.提高了官员素质 |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相权的存在 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③监察机构的设置 ④内阁制度的设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