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将唐、宋、明、清皇帝召开御前会议的礼仪作了一个概括,下列对应准确的是
A.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三跪九叩 、伏地跪拜 |
B.坐而论道、三跪九叩、颔首直立、伏地跪拜 |
C.颔首直立、坐而论道、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
D.坐而论道、颔首直立、伏地跪拜、三跪九叩 |
军机处是个很特殊的“一不四无”政权机构。它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而直接附属于皇帝之手。它无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方,称“值庐”)、无定员、无长官、无属吏。军机处“一不四无”的特点( )
A.有利于加强皇权 | B.不利于提高办公效率 |
C.有利于破格用人 | D.不利于国家政治稳定 |
在谈到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假如皇帝与大臣发生矛盾,“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依据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 )
A.废丞相降低了行政效率 | B.皇帝加强了对百官的掌控 |
C.内阁没有任何政治权力 | D.废丞相直接导致皇权削弱 |
《中国大趋势》的作者之一多丽丝·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所左右的思维模式。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这段话表明丽丝·奈斯比特( )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
C.称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认为中西方制度都适合了自己的国情 |
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篡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他们的言论:()
A.只有唐太宗的说法与史实相符 | B.都与史实不符合 |
C.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 D.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
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
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
A.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
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
B.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
C.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
D.皇帝威严的体现 |
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和丞相关系的变化(坐而上朝、站而上朝、跪而上朝),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 D.皇权不断强化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中朝 内阁 军机处 | B.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
C.中朝 御史府 军机处 | D.尚书台 都察院内阁 |
如图中的“华表”,源于尧舜时期的“谤木”。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民在上面写谏言。《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夏朝中期“谤木”的设置地点由交通要道移至宫室之旁。“谤木”几经变化,逐渐演变为“华表”,明永乐年间建于天安门,其含义也变成“华饰屋之外表”了。由“谤木”到“华表”的演变见证了( )
A.选官制度的变化 | B.专制统治的加强 |
C.监察体制的完善 | D.建筑艺术的进步 |
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 |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 |
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