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 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
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北宋 |
“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脉相传。他们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封建制度 | B.种姓制度 |
C.门阀制度 | D.奴隶制度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
表一 表二
A.“天人感应”的思想 |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权神授”的思想 |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
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有一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数学的方式了展示了该制的内涵,同学们纷纷进行了解读,其中解读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A.同学解读说:a表示君主专制,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B.同学解读说:a表示封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同学解读说:a表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同学解读说:该图无法正确阐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 |
中国古代地方区域划分各有不同,多有变化。例如州,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汉朝有十多个州,设刺史监察,晋初增设至十九州。而唐有三百多个州,是重要行政区,宋元基本一致。明清改州为府。下列表述恰当的是
A.唐代比汉晋疆域辽阔许多倍 | B.东汉的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 |
C.唐代的道与汉代的州相似 | D.明清以来,再无地方州的设置 |
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儿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这段记载突出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重用 | B.孟子的仁政思想获得特别推崇 |
C.儒学家都是实干家 | D.帝王利用儒者经学维护统治 |
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发展成为祭祀的“神器”,并被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反映出( )
A.鼎在古代多作为礼器使用 | B.鼎是宗法制盛行的主要见证 |
C.鼎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信物 | D.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列选项对图片的解析正确的是
A.列国诸侯野心勃勃皆欲代周自立,战乱频繁 |
B.赵、魏、韩从周王那里得到封地,定期向周王朝贡 |
C.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各国统治者不断强化贵族势力 |
D.当时政局的发展正从“多极化”走向“一体化” |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此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
据文献资料记载:宋时有州官田登,州境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制度 | B.封建等级制度 |
C.文官制度 | D.避讳制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