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我国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有一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用数学的方式了展示了该制的内涵,同学们纷纷进行了解读,其中解读你认为最为准确的是
A.同学解读说:a表示君主专制,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B.同学解读说:a表示封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C.同学解读说:a表示专制主义,b表示中央集权,c表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同学解读说:该图无法正确阐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内涵。 |
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发展成为祭祀的“神器”,并被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反映出( )
A.鼎在古代多作为礼器使用 | B.鼎是宗法制盛行的主要见证 |
C.鼎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信物 | D.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
表一 表二
A.“天人感应”的思想 |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君权神授”的思想 |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追求。从图7 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
①和亲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睦 ②祖国认同感具有强大影响力
③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④民族平等是历代的民族政策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①③ | D. | ②④ |
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
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
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说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表述不正确的有
A.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
B.它确立于秦朝,汉至元不断发展,明清强化。 |
C.其核心是皇权至上,它贯穿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 |
D.明清时期治理国家积极作用明显大于消极作用,它使中国更加富强 |
梁启超把《二十四史》中有“传记”的人物籍贯列成表格,如下:
省 |
汉(百分比) |
唐(百分比) |
宋(百分比) |
明(百分比) |
陕西 |
14.96 |
21.60 |
3.34 |
4.51 |
河北 |
7.36 |
18.48 |
10.60 |
7.22 |
河南 |
31.43 |
17.68 |
17.58 |
6.94 |
浙江 |
2.4 |
2.78 |
6.65 |
14.51 |
广东 |
0 |
0.26 |
0.33 |
2.82 |
福建 |
0.15 |
0 |
8.8 |
5.19 |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帝都所在地人物往往特别多 B.地区分布呈现南升北降的格局
C.人物的地区分布逐渐平均 D.政治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是大一统的……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上文中所说的保持中国大一统的“精神文明”是指
A.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 | B.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
C.儒家学说对人伦道德的重视 | D.郡都县制的持续深化 |
秦汉的三公九卿中,政府官员明显具有皇帝家仆性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取消宰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宗法制度不断加强 | D.郡县制度不断强化 |
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③① |
C.②④①③ | D.④①②③ |
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
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
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