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
高中历史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上述材料中体现的观点及其在中国最早的倡导者应该是:

A.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B.主权在民,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主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D.民主科学,资产阶级激进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该书在序言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它们

A.反映了中国人坚持外交独立的原则
B.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展现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持续努力
D.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理论依据
来源:2015届四川省宜宾市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籍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来源:2013-2014学年湖北荆门市高二下期期末质检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
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念的普及
D.近代教育事业的进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来源:2015届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对手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下列人物思想符合此观点的是( )

A.李鸿章 B.郑观应 C.康有为 D.孙中山
来源:2014-2015学年黑龙江鸡西龙东南四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B.反对尊孔复古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

A.新思想新文化 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 D.军事技术方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艰难的探索。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①组人物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批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
B.②组人物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C.③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
D.④组人物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盛世危言》载:“昔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学管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问船炮之利,某厂价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造访德国的日本人是学生 B.俾斯麦祝贺明治维新成功
C.造访德国的中国人是私商 D.俾斯麦的话具有预见性
来源:2014-2015学年四川眉山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他们”应是指

A.抵抗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潮流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