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既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又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致力于“和谐世界”建设的坚定信念。下列史实或观点不能体现“和谐”理念的是 ( )
A.古代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 | B.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思想 |
C.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课程 |
修身 |
读经 讲经 |
中国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几何 代数 |
理化 |
植物 动物 |
图画 |
体操 |
合计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20 |
8 |
8 |
4 |
10 |
177 |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风俗,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这段话体现了李鸿章的什么思想
A.实业救国 | B.中体西用 | C.君主立宪 | D.盲目排外 |
梁启超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这表明梁启超的认识是( )
A.民权是国家主权的基础 | B.统治者应是民权的代表 |
C.民权保障是爱国的前提 | D.国民自治决定国家兴亡 |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 B.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 D.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中国的报纸对革命进程一直非常关注。但最初多持“乱事”、“乱党”等否定立场,但1918年5月后却又逐渐转变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等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导致中国报纸立场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②国人对十月革命认识的深入
③早期共产主义者的贡献 ④国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反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涮干净不可。”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民主共和可以安稳”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袁世凯统治 | B.反对尊孔复古 |
C.进行思想文化革命 | 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之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有人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
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俾斯麦在论及中日两国学习欧洲时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也!”这些“中国人”是( )
A.顽固派 | B.洋务派 | C.维新派 | D.革命派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C.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1915年一篇文章引用尼采的观点说:“德国大哲学家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并认为:“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该文的撰写者最有可能是( )
A.陈独秀 | B.梁启超 |
C.孙中山 | D.毛泽东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