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09年4月22日将重新开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始建于2002年,是依托北大红楼建立的一座革命旧址纪念馆。北大红楼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
下列人物,提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主张的是
A.黄宗羲 | B.林则徐 | C.郑观应 | D.李鸿章 |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孔家店”是指:( )
A.孔庙 | B.国学 | C.书院 | D.儒家的思想体系 |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激烈争辩,下列争辩中属于洋务派引据的是:( )
A.礼义、忠信,无益于自强实际 | B.中外臣僚未得制敌之要,酿成庚子之变 |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夷变夏 | D.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
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如此普遍的阅读到白话文,新文化运动中的两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们是
A.《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 | B.《海国图志》和《狂人日记》 |
C.《庶民的胜利》和《文学革命论》 | D.《孔子改制考》和《文学改良刍议》 |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G·Byron(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作品,主要是因为它( )
A. | 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 B. | 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
C. | 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 D. | 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 |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 | 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
B. | 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
C. | 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
D. | 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
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 |
取得了重大突破 |
B. |
被全社会所认同 |
C. |
推动了政治改革 |
D. |
取得了彻底成功 |
在戊戌变法期间,康广仁就对其胞兄康有为有过这样的批评:“规模太光、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动太大。”康广仁的这种批评反映了
A.维新派得罪权贵 | B.维新派内部分裂 |
C.维新派实力弱小 | D.维新派政治幼稚 |
下列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以《每周评论》为阵地展开
②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③实质是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社会制度④通过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近代化在思想上的表现是思想文化的大众化和科学化。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这场斗争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 |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
康有为在受光绪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这不能反映出的是( )
A.民族危机严重 | B.康有为力促变法 |
C.康有为急于求成 | D.变法的首要目的在于富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