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录了一副对联: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
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应出自( )
A.鸦片战争期间的封建官吏 | B.维新变法期间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C.洋务运动期间的封建顽固派 | D.辛亥革命期间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
B.李贽笔下的孔子 |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 B.改良维新 |
C.暴力革命 | D.君主专制 |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 |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
C.宣传科学救国 |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③④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 | 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
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 | 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中国近代某著作有如下内容:“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儒是以教任职,如外国传教士之入议院者”“王者往,君者群,孔子能群天下人,非天下之君而何?”……有学者认为该著作“完全推翻了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旧偶像,而以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思想材料改铸孔子形象。”该著作的作者应为
A.魏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陈独秀 |
《新青年》中写道:“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欧洲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重大事件是指
A.新文化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在书中他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