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开始在社会上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⑴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⑵在“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三类人当中,材料的作者应属于哪一类?材料中所说的“在社会上运动”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
⑶“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的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开始标志是什么?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图像 |
人物速写 |
|
① |
|
号“饮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
⑤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
|
② |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⑥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
③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⑦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
④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中国同盟会重要成员,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 |
|||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分)
(1)从对“西学”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类连线(每一类2人)。(4分)
(2)概述这四个派别人物向西方学习的主张。(4)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2分)
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前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向西方学习。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A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此书中阐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有何意义?
(2)图B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此派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图D中的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由谁创办的?这场新文化运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由图A、图B到图D体现出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怎样的层次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2)材料三两则史料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丁·路德大学毕业后,进入修道院当修士,他潜心修道后发现教皇和教廷大员们种种亵渎上帝的行为,日益坚定改革宗教的决心,他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岳麓版必修Ⅲ
材料二 戊戌年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并再版《新学伪经考》,在这两本书中,康有为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并自称为新创立孔教的马丁·路德。
(1)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和马丁·路德有什么相同点?
(2)马丁·路德和康有为的实践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赫胥黎)写道:“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1857年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相信有什么人能够回答。一年以后,我们责怪自己为这样的问题难倒真是太愚蠢了。我记得当最初我把《物种起源》的中心思想抓住的时候,我的感想是‘真笨,连这个都没有想到!”’
——[英]丹皮尔《科学史》
【材料二】“进化”的概念以及随后的“进步”概念,不管是就个人、全国还是全球而言,都渗透到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因为进化史由科学法则决定的,人的职责是去发现和服从这些法则,而不是干预它们。因此,绝大多数实证主义者都是自由放任原则的坚决支持者。
——[英]肯尼迪·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材料三】自天演论作出发点,以观进化之世界,反映出一个争杀的景象,弱肉强食的恐怖气氛.充斥其间。瓜分之祸,也觉得显然有必然之势。为求其不灭亡,进而引导出保种、保教、保国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赫胥黎认为《物种起源》的主要意义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放任原则推行的原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进化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社陆续播发了100多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以缅怀传播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
材料二 毛泽东是20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R·特里尔《毛泽东传》
材料三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共十七大报告》(2007年)
(1)你认为在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是谁?说明理由
(2)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主要特现在哪里?
(3)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发展迅速、国力增强,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民族振兴与崛起,请以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外交和科技方面的成就各举一例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三 泰西(西方)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分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并说明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三,指出其主张代表的政治派别,各派为实现其思想主张进行了怎样的具体实践?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其思想主张有何明显的进步?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
生活年代 |
言论 |
顾炎武 |
1613-1682 |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 |
魏源 |
1794-1857 |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害也。——《海国图志》 |
陈独秀 |
1879-1942 |
本志主旨,固不丰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丰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文明”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内涵和寓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人的价值判断里,“文明”也指“文治教化”。“文明”一词……其核心内涵都在于“文”,以“文”为体,以“明”为用,文明即以文教化……那么,“文明”之意义何在?北宋石介作了很好的回答:“三纲,文之象也,五常,文之质也……尊卑有法,上下有纪,贵贱不乱……风俗归厚,人伦既正,而王道成矣。”
——《19世纪中叶前中国与欧洲的“文明”观念》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北宋人石介“文明观”的出发点,联系相关知识指出其思想基础。
材料二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都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如刘姥姥初入大观园,手舞足蹈,忘其所以狂喜,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摘自《论文明第一要素及中国不能文明之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近代部分国人眼中“文明”的表现。
材料三 西人百年以来,民气大伸,遂尔勃兴。中国苟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在此百年之内进于文明耳……地球既入文明之运,则蒸蒸相逼,不得不变。不特中国民权之说既当大行,即各地土番亦当丕变(大变)。其不变者,即澌灭(消亡)以至于尽。
——1897年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
(3)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思想观念?结合相关知识说明其时代背景。
材料四 有一出话剧(《文明人·第一幕》公演于1914年11月),其主角贾人俊在国外游学数年……在他看来,“外国都是些文明先进国……凡事都有要从学习文明国入手,哪怕只学得一点皮毛,横竖比咱们的骨格还强得多”……贾氏的妻子聪娘说:“中国不及外国的地方,并不是专门学一个文明的形式就可以了结的”。
——罗检秋《清末民初知识界关于“文明”的认知与思辨》
(4)对于贾氏夫妇的观点,你的看法如何?(结合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相关史实为例作答)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将才、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密速商办。否则,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 1896年,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他说:“钦政奉旨招商,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商民之财无所依附,散而难聚”。他还认为,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01年,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3分)
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回答:
1、请写出表格中序号对应的内容。
2、阅读表格,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这些派别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
3、综合分析近代不同派别为达到共同目标追求从而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四:“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后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二人的思想在哪个方面存在明显矛盾之处?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可能是谁的观点?其代表作品有哪些?他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4)据材料四,汉代以后出现“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