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德国学者哈耶克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概括“尊君传统”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指出该传统在思政治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对后世制度演变的影响。
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不断嬗变更新。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三段材料:
①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③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2)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贡献。
(3)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自由主义能够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
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l/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有学者指出:“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效,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4)结合所学概括两次思想解放讨论的主题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三 康有为借助于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助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 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研究》2003年06期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新青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你认为人物A和B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4)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
(5)你认为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对传统文化应持何种态度
中国近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阶段。
请回答:
下列人物分别是上述的哪一阶段代表?其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以此为指导的主要活动分别是什么?概述其影响。
人物图片 |
阶段 |
核心思想 |
主要活动、影响 |
魏源 |
|
|
|
李鸿章 |
|
|
|
康有为 |
|
|
|
李大钊 |
|
|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化)。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请从欧美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
示例: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政治上:
经济上:
(2)为什么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生产方式:
政治变革:
国际格局:
(3)垄断组织产生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二战后垄断又有何新的发展?
(4)(以下3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说明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5)人们常说,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艰难,一波三折。请列举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在政治思想上呈现出不同特点。
请回答:
(1)清政府在当时政治思想上表现出怎样的特点?简析其原因。
(2)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在思想上表现出怎样的特点?简析原因。
(3)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洪仁歼在思想上各有什么特点?分别简析原因。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促成“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的因素,并说明“制度”变革的结局及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
2. |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
3. |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一义。”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通商者,天地自然之理,人之所藉以自存也。故言理财之学者,当并国之差别限界而无之。
——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材料三 “生产之要素三:日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若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对外资)欢迎与反对,要以政治组织能否改革为断……苟政府财政之基础固,而所以运用三者适其宜,则外资之必不足为国病明矣。”(外资)用之于生产者,往往食外资之利;用之于不生产的,势必蒙外资之害。
——梁启超《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辩》
请回答:
(1)在上述材料中梁启超提出了哪些经验?
(2)简析梁启超经济思想形成的历史因素。
(3)简要评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
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在14——18世纪也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它们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归纳这五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
(2)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近代中国维新思想也借助中国其他思想作为武器,回答这种“借助”的体现和根本原因。(2分)
(3)与欧洲比较,中国思想解放在背景和效果方面有哪些特点? (5分)
(4)你从上述近代史上中外思想解放潮流的分析中得到哪些启示。(2分)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 |
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
2. |
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 |
3. |
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
4. |
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
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19世纪60年代以后,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了抵抗派的“师夷长技”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试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中说:“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马尚斌在《中国近代史教程》中说:“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 两人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二 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联合祭孔祭典上澳大利亚教授安黛丽·霍尔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陈独秀在建设新社会方面的主张。
(2)材料二中,霍尔的态度与陈独秀有何不同?你是如何看待陈独秀与霍尔在对儒家思想态度上的差异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