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中体西用 | D.维护中华文化 |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思想出现了反应,按其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②“立国之道,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士橹”
③“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④“今日中国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之后,必将日寻干戈.……何以能变法救民。
A.①②④③ | B.②④①③ |
C.②①④③ | D.④①②③ |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 | 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
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请判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 B.《孔子改制考》 | C.《新学伪经考》 | D.《赫胥黎天演论》 |
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 )
A.《海国图志》 | B.《变法通议》 |
C.《中外纪闻》 | D.《庶民的胜利》 |
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列四则史料按近代社会潮流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②“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③“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A.②④③① | B.③①④② | C.②③①④ | D.③④①② |
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书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C.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
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
“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上述言论应出自谁的著作( )
A.魏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
《海国图志》中说:“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魏源此言意在强调( )
A.传统的舟船弓箭是有用之物 |
B.向西方学习要转变传统观念 |
C.坚船利炮是西方之长技 |
D.学习西方是为了战胜西方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 )
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 |
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 |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
B.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
D.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师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又赞誉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治域外地理者,源实为先驱者。”他称赞的是( )
A.王夫之 | B.魏源 |
C.王韬 | D.郑观应 |
试题篮
()